增强经济报道的服务功能(吴远-学习体会)
实践科学发展观 增强经济报道的服务功能
吴 远
胡锦涛总书记,在有关科学发展观论述中指出: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也应适应这种要求,以全球的视野审视本地的经济想象,用发展的眼光理性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努力增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
但回顾我们以往所做的经济报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是主题重复,存在老生常谈的现象;第二是喜欢用数字堆砌,很少用具体的实例说话;第三是过于专业化,照搬专家、学者的论述,一般受众很难看懂。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报道缺乏思辨色彩、缺乏思想深度。
一、用世界的眼光视野,审视本地的经济想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们一个企业、一个区域的发展和全国、世界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有人说美国打个喷嚏,全球都感冒。两会期间,国家原统计局局长一句话被媒体误读,就造成大洋彼岸美国股市的大涨,而当第二天出来一辟谣,当天纽约股市就跌了回去。去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同样也对我们沿海地区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经济增速下滑明显。这说明现在的发展,谁也离不开谁,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一,做好经济类报道,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察视角,把本地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问题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坐标中加以定位和审视,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理性分析,避免坐井观天式的微观报道。其实回顾我们以往的经济类报道,做的好的,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都是放在当时的经济大背景下去考量、去挖掘的。比如,金州集团改制,就是在当初我国在市场化取向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如何生存、发展所进行的探究式报道,所以现在提起金州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国企改制的先行者。还比如森马企业的虚拟经营,小河先满大河满的经营理念,冠盛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等等,都是在推进经营方式创新、关爱员工构建和谐企业的大背景下,我们挖掘出来的典型实例。所以在当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们做经济报道也必须立足这个实际。更深层次的去解读政府所出台扶企帮企的政策、企业应对危机的信心和举措。
第二,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我们必须吃透 “两头”,一个上头一个是下头。对“上”要吃透精神(各级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对“下”我们要掌握实情(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谓对上,因为我国的各项改革从理论和政策上说都是从上至下的,大的方针政策由中央制定,然后逐级贯彻落实,到底这些政策内容是什么、具体如何实施、对企业有哪些帮助,许多企业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去进行解读式报道,这点做好了对企业帮助就非常大。因为政策就是一种资源,政策的调整就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对相关政策和规则的深刻认识和合理利用,有时往往会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赢得先发的基本依赖。每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每一个规则的调整,都孕育着巨大商机。媒体对经济政策和规则进行深入分析、解释,可以使受众通过其报道增强决策的理性,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从中获取与他们利益相关的经济信息,优化决策,加快发展。对“下”我们就要深入企业,做典型的引导报道,给其他企业已启迪和借鉴。比如,近段时间我们做的金州在全国、全市外贸出口大幅回落的情况,一支独秀实现经济增长41%,占全区的总量的37%,这就很鼓舞士气。还有我们了解到万超电器、曹泰机车、通用锁具,前些年在技术创新、产品转型、人才储备等方面加大了投入,现在就很有底气应对金融危机,生产订单都排不过来。对这些企业的好做法、采取的好举措、企业发展的好理念,我们应该进行剖析式的报道,给其他企业已借鉴。
二、用发展的理性眼光,分析经济领域中的新问题新现象
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纷繁多样,经济现象错综复杂。我们必须通过探讨式的报道,去解剖麻雀,去伪存真;不易公开的,通过新闻内参的形式加以报道。比如,现在金融危机企业首先就是融资难,虽然我们国家是放开信贷,增加流动性。但企业真正能拿到贷款还是很难的。我们大家知道金融危机其实就是信用危机,大家都不相信谁了,贷款肯定难了。所以在企业融资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前瞻性的探索报道,比如在不改变企业法人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对企业土地、产房进行分割多办几个产权证。像一个企业他的整个房产值一个亿,现在他要贷款2000万,房产证抵押了。但如果接下来他还要贷款的话,就没有房产证可抵押,就遇到再融资的难题。如果有两个的话,按照70%的可贷率,他分两次分别可以贷到7000万。还有企业年检验资的问题、如可进行实质性的退二进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公开报道,但可以以内参的形式,通过新闻调查的形式进行报道,指出他的合理性,或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哪些必要的突破,其利弊在那里,我想这些报道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对企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呼吁。
三、切实改进报道的方式方法,提高传播效果
我们说经济报道不仅要做到有人看,而且要让大家看的懂,最好看了有所收获和借鉴。现如今随着大众投资意识的觉醒和企业越来越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听几个数字、看几个典型。比如,我们报道今年前两个月全区经济形势,如果就报几个经济增长率、工业投资率、外贸出口率、信贷增长率等数字,大家一看就过去,根本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大家需要更深层次的、更透彻的分析报道,从中了解发展形势,判断经济走势。所以现在经济报道不能只是简单的效益+措施,还要有与你有什么关系、会带给你什么影响,切实增强新闻的服务功能。不过服务功能这一点我觉得地方媒体,这里我想也包括市一级的,都是一个短腿。这里主要是我们的记者、编辑专业的经济知识不够,而且又缺乏专业的机构帮助解析。昨天我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企业打官司,可以去找法律事务所。我们在报道中遇到谁是谁非的法律问题也可以去采访律师,让他们说一说到底谁合法。所以,我就在想我们的政府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是不是可以依托高校、或鼓励中介机构建立类似为企业发展服务经济事务所,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收集、产业发展分析、发展规划制定等服务。这里我为什么要特别提中小企业呢,因为大企业、大集团他们自己应该就有很专业的经济分析团队,发展规划团队。但中小企业他不可能有。在全区的论坛上,浙江大学的孙家良教授也讲到,这次金融危机号称百年一遇,而我们的第二第三代企业家,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他们还没有遇到过类似金融危机的挫折或者打击。所以许多企业在这个时候就焖了,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特别是中小企业。比如一般市民投资股票、基金一样,基金公司他很专业有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团队,知道什么时候该卖,什么时候该买。但散户、中小投资者就不同,今天大涨或大跌,他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他会很迫切要看看财经报道,寻找答案,然后做出判断明天是继续持有,还是把股票卖出离场。但这都是他自己闭门思考,一个人做决断,有时可能是抓到了救命稻草,有时抓到的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小企业也同样如此,所以建立类似的经济事务所很必要,可以为企业发展解疑释惑。
增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必须使新闻报道做到前瞻性,对经济事件的发生、存在,通过超前的分析对他的意义进行提炼,进行符合实际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写出具有指导性的新闻,揭示发展变化的规律,给迷惑中的人们提供一些指向。
2009年5月2日